这几年 AI 工具是毫无疑问地越来越强了。但这只代表了工具生产力上限的提高,我认为其下限也是越来越低的。
ChatGPT 问世的时候,神了,问什么都能答(StackOverflow, R.I.P)。但这个时候,大家在采纳其方案的时候,是带有审视和选择性的。
后来 Copilot 出现,直接融进编辑器,自动补全、主动建议,Copilot 名副其实。但每次的编辑,也只是一个代码块,我们会及时修正编辑。
现在呢?倒反天罡。Cursor 这种工具越来越像一个程序员,人越来越像助手。我们说几句话,AI 写大量的编码 —— 几个文件几十上百行代码的增改。
真的是好事吗?其实这种设计的交互下,很容易出现沟通上的失调。
因为这种设计的交互,在鼓励 AI 更主动,更揣度人的意图,也纵容人更懒惰,懒于主动输入,懒于 Review AI 的产出。
原本是双向的沟通,但一个在拼命往前,一个在消极应付。最终随着沟通轮次的增加,双方的 gap 越来越大,最后,砰~
这也是很多 AI 产品初用惊艳但深用失望的一个原因 —— 沟通随着交互增加而失调。
至少本人,作为一个每天深度使用 Cursor 的资深开发者,每天都要被它搞“红温”几次。
绝不是它编码能力弱 —— 具体问题的编码能力它胜于我。而是它实在是太舔、太主动、太冲动了:
- 我只是想问个问题,它却像懂了什么暗示,马上跪舔,改一堆代码;
- 我描述一个需求,它完全不商量就开干,最后整个代码仓都被它搞得一团糟;
- 至于把不相关的函数顺手“优化重构”一下更是屡见不怪了(可能还在喊“快夸我快夸我”吧)。
AI 主动是好事,但这种过度热情,如果没有对应的积极响应来引导,是会导致问题的。
更智能的大模型,或者更垂直化的业务小模型,或许是解决方案。
但肯定不是终极解决方案。因为越强大的模型意味着越揣度的 AI,沟通上的失调仍然会发生。
沟通,双向的沟通,永远是 AI 工作流中最重要的一环,真的没有之一。
而且,等模型更新,要等到什么时候?
我的尝试很简单,向 AI 补充一些说明即可。有效:
- “我只是想问问,并没有暗示这里有问题,你按照最佳实践诚实回答,先别动代码。”
- “请先讲清楚你对项目的理解,分步骤说明你的思路,等我讨论确认后再开始动手。”
- “不要编辑不相关的文件,style、排版、comment 都别改,哪怕有 bug 也别改!”
但也有问题。太麻烦了。这些话,我一开始是现打,后来复制粘贴,再后来就烦了。每次都是差不多的内容,竟然要浪费我宝贵的时间一遍遍重复。有时候甚至因为懒得打字,干脆不说了——然后 AI 又炸了。
我觉得有必要找个办法,把这些我其实很常说但又懒得打字的话保存起来,下次一键贴出来。没错,我还是想要、也可以、并且必须偷懒:
- 最开始去搜
AI prompt shortcut
,AI prompt input
,AI prompt instant paste
关键词的产品,没有。 - 然后想到了 Raycast,试用了一下,能基本我的实现目的。但怎么说呢?首先目前仅限 MacOS,其次管理还是不太方便。
- 还有一些宏软件没有试用,总觉得不是干这事的啊。虽然我的核心目标只是想快速输入预定义文本,但这些文本的管理和同步,还是挺重要的。
那就自己做个?做呗。用 AI 做个软件来更好地使用 AI,听着就可行。
于是就捣鼓捣鼓,做了一个很小的工具,名字叫 ChirpChirp。意喻 大家以后和 AI 都不用说人话了,就说鸟语,几个单词就贴一大片 ,反正 AI 能懂 像鸟鸣一样,简单、轻快、令人愉悦。它的功能也很简单:保存提示词,设快捷键,一键粘贴。没有模型,没有花哨的生成能力,甚至说不上“智能”。
感觉还不错,好用,反正自己用得挺爽的。
可以把“请不要自动修改代码”这类常用提示词设成快捷键,在哪个 App 里都能一键贴出来。也可以不断优化 wording,把提示词改得更长,不是,更明确、更贴合自己的习惯。
最关键的是,它让我愿意把该说清楚的话说出来了——按两下快捷键嘛,又不是多麻烦的事。
我自己用了几个月,越用越顺手,也越觉得值得做下去。于是添加了一些功能:
- 比较友好的 Few-Shot Example 对话编辑功能
- 云同步功能,这样,才更像一个可以不断积累的知识库
可以在 https://chirpchirp.cc了解详情。欢迎大家体验,目前支持 Windows 和 MacOS 双平台。核心功能全部免费,(预计)收费的同步功能目前也是免费开放给注册用户的。
它不会让你成为更厉害的提示词工程师,也不会教你怎么写 prompt,更没有接入什么厉害的 AI 服务或者让 AI Agent 执行一些任务。
它就是用来帮你和 AI 好好说话,维持沟通水准,稳定掌控 AI 行为的。
一个实用的 Copy&Paste AI Prompt 的小工具。